让6岁女儿“带娃”,这波操作真的没问题吗?先别急着站队,咱也冷静想想,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简单。
朱丹最近又双叒叕上热搜了,这次不是因为口误,而是因为她的育儿方式。
节目里,她自曝让6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同班,还让女儿帮忙喂饭、哄睡,这可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是“母职外包”,压榨女儿的童年;也有人说这是“爱的教育”,培养孩子的责任感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咱吃瓜群众也看得云里雾里。
这事儿最开始的导火索,还得从桃花坞的饭桌说起。鸡腿事件一出,直接把朱丹推上了风口浪尖。给成年男嘉宾“补身体”,给年轻女嘉宾啃翅尖,这操作,很难不让人觉得有点“那味儿”。虽然朱丹后来解释说是因为异性相吸,当妈的更爱儿子,但网友们并不买账。这年头,谁还没事刷个手机,看看那些“扶弟魔”的故事?
展开剩余75%真正引发争议的,还是她让女儿带娃这件事。王彦霖一句“我女儿不能这么累!”简直说出了无数老父亲的心声。
朱丹赶紧发文解释,说这是蒙氏混龄教育,还强调女儿并没有留级。
但网友们关注的重点,根本不在于是不是混龄教育,而是6岁的孩子,真的适合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吗?
蒙氏教育这次也算是“人在家中坐,锅从天上来”。混龄教育的本意是让孩子们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中学习成长,年长的孩子可以自发地示范,但绝不是强制其当“保姆”。让6岁的孩子喂饭、哄睡,这已经超出了“互助”的范畴,更像是把母职外包给了女儿。
而且,这种现象在多子女家庭中并不少见。
很多家庭,尤其是长女,从小就被教育要“懂事”,要照顾弟弟妹妹。
她们做家务的时间,往往比男孩多得多。所谓的“懂事”,其实成了她们身上沉重的枷锁。
咱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。有些孩子,天生就比较有责任感,喜欢照顾别人。
但关键在于,这种责任感应该是自发的,而不是被强加的。
如果孩子不愿意,或者能力不足,硬要让她承担超出年龄的责任,只会适得其反。
说白了,这事儿的核心问题,还是在于家庭资源的分配。
鸡腿的分配,其实就暴露了这个问题。给成年男星“补身体”,让00后女星啃翅尖;儿子生病少被夸“省心”,女儿体弱反而成了过错。这种资源倾斜的潜规则,在很多家庭都存在。
朱丹的成长经历,或许也影响了她的育儿方式。她在浙江农村单亲家庭长大,可能从小就体会到了性别不公。
虽然她本应痛恨这种不公,但也许在不知不觉中,她也内化了“男尊女卑”的思维。
当年她对周一围的卑微包容,如今又让女儿为儿子承担责任,两代女性的牺牲,仿佛形成了一个闭环。
话说回来,节目组剪辑这些争议片段,播放量蹭蹭往上涨,这流量密码算是被他们拿捏了。
网友们的情绪也被裹挟着,陷入了一场骂战。
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骂战,那就太可惜了。
这场讨论的真正价值,在于让我们反思:童年不是排练场,姐弟之间也不该被设定成母子剧本。当朱丹的女儿日后看到节目里“姐姐像妈妈”的标签,当无数女孩被迫用“懂事”来换取爱,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,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真的公平?
爱是公平地分鸡腿,而不是让女儿啃尽生活的翅尖骨头。
“鸡娃”不如“鸡自己”,父母的三观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。
发布于:江西省盈立证券-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-正规实盘股票配资-找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